教育學院三下鄉重點團隊系列報道(二十四):踏著青春的舞曲,奏響民族的樂章
|
發布時間:2023-07-12 瀏覽次數:29 |
7月9日上午,合肥學院教育學院“七彩童年,‘育’你相伴”志愿團隊前往合肥市包河區濱湖和園社區開展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活動。團隊成員沈葉天給社區的孩子們帶來了一節民族音樂課,帶他們體會不同民族的藝術魅力。 新疆,是創世者在勾勒山河畫卷時格外偏愛的地方。逶迤雪山,廣袤草原;浩瀚沙漠,蒼茫戈壁。種種山河盛況,在這里展露。新疆,是一片跳動著音符的土地,這里的人們能歌善舞,輕快急促的音樂,旋轉舞動的裙擺構成了極具風情的新疆文化。本節課,志愿者將新疆音樂帶進課堂,通過學習民歌《青春舞曲》來讓孩子們感受新疆文化。課程伊始,志愿者先用一則小短片帶孩子們走進美麗的新疆,輕快動感的音樂在教室上空環繞。 “太陽下山明早依然爬上來,花兒謝了明天還是一樣的開……”音樂一響,孩子們就跟著志愿者一同打著節拍,輕輕哼唱。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學習這首歌曲,志愿者給他們講解了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歌曲含義。“這首歌是1939年,王洛賓在搜集新疆民歌時發現的,而后他將其翻譯成漢語。歌曲傳唱至今,經久不衰,深受人們喜愛。歌曲采用新疆傳統的小調的形式,曲調輕快。歌詞中的“別得那”在維語中是“小鳥”的意思。”在志愿者聲情并茂地講解中,一個熱情活潑的民族呈現在孩子們面前,眼前仿佛出現一位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伴隨著輕快的節奏,跳起動人的薩瑪舞。課程結束,志愿者表示,希望通過這首歌在帶孩子們欣賞民族文化的同時,告訴他們年華易逝,應當珍惜時間。 中國地域遼闊,五十六個民族散布在神州大地,共同構成了燦爛多彩的中華文化。志愿者將民族音樂文化融進課堂,在輕快的歌聲里感受地域風情。本節音樂課志愿者用音樂做鑰匙,打開中國燦爛藝術寶庫的大門,讓孩子們在歌聲中感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,同時在對歌詞進行深入了解后認識時間的珍貴。“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。”青春時光轉瞬即逝,通過這節課的學習,志愿者希望孩子們能夠不負韶華,不負青春。(撰稿人:杜馨雨,審稿人:張弦樂) |